近日,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我校喜获8项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单位7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奖总数全省排名第二,实现了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的历史性突破。
邹晓峰教授领衔的“经脐与经阴道自然腔道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推广”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经脐与经阴道自然腔道泌尿外科腹腔镜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上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首创了耻骨上辅助经脐新式入路腹腔镜手术,解决了常规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器械相互碰撞问题,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凸显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美容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志平教授领衔的“天然免疫受体及其信号分子在癌症中的作用与机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发现了天然免疫受体如AIM2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关键作用和复杂机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科学依据。
范小娜教授领衔的“杂环化合物与磺酰化合物等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新方法”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针对制约杂环及磺酰化合物等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方法等难题,创建了具有成键效率高、化学选择性好、底物兼容性广、收率高的全新合成方法,得到系列具有优势骨架和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及磺酰化合物等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为新药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王烈峰教授领衔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人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及治疗机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G蛋白偶联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发病相关性,并探讨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及相关机制。
陈懿建教授领衔的“靶向炎症与自噬信号通路在抗血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首次发现了炎症与自噬信号通路与血栓的形成相关联,发现炎症调节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纤溶活性调节物PAI-1、启动血液凝固重要物质TF 表达,而Adp 对TNF-α诱导的HUVECs PAI-1 表达具有抑制作用,LXA4 对TNF-α 诱导的HUVECs TF 表达具有抑制作用;首次发现低氧条件可诱导人内皮祖细胞(hEPCs) miR-195 的表达,抑制miR-195 表达可促进hEPCs 自噬活动;首次阐明了炎症因子P-选择素(P-Selectin)、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P 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可通过调节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以及激活NF-κB 信号通路影响血栓的形成。本项成果为进一步揭示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为血栓性疾病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新靶点。
田原僮博士领衔的“性激素相关肿瘤内分泌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与靶向药物研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历时10年的研究工作,发现了3个有助于评价肿瘤进展的标记性蛋白,研发出了3个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药物,大大地推动了以肿瘤治疗抵抗为靶点的药物研发,部分解决了性激素相关肿瘤内分泌治疗抵抗的科学难题
万绍贵教授领衔的“恶性肿瘤无创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与临床研究”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该项目以外周血样本中端粒DNA长度和SNP入手,通过人群研究方法发现外周血中端粒DNA的长度、线粒体代谢关键酶基因SNP、微小RNA前体基因和血管发生相关基因等SNP与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及其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预后、以及肿瘤个体化用药奠定基础,对推动肿瘤分子诊断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我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扎实推进人民满意医科大学建设夯实基础。
据悉,本次共授予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项目14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50项;省技术发明奖8项;省科学进步奖90项。